昔日世界第一的北汽,为何被比亚迪“除名”
昔日世界第一的北汽,为何被比亚迪“除名”
知嘹汽车/张轩墨
(相关资料图)
“70年的造车历史,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缩影。”随着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个实现500万辆的车企。
8月9日这晚,“挤地铁的首富”王传福在现场数度哽咽。站在行业之巅,比亚迪让一汽、东风、长安、长城等传统车企和小鹏、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汇聚一堂,展现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呐喊出了“中国汽车可以”的响亮口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所有汽车人铭记的巅峰时刻,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唯独少了北汽的身影。
北汽作为一个起始于1958年的老牌车企,曾凭借着一台现代出租车将版图布局到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也让消费者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汽车也可以这样好开。1983年,北汽同美国AMC公司达成合作,得到了吉普越野车的品牌授权,先后生产出切诺基、BJ212这样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经典车型。
而到了1995年,王传福携从表哥手里借来的250万南下深圳创建比亚迪时,北汽的规模已经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其江湖地位丝毫不逊于现在的比亚迪。按道理来说,承载了如此重要历史阶段的北汽,怎么也不应该被比亚迪在中国汽车史上忽略,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技术的不思进取,终自食其果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一点点到来,吃遍了早期合资红利的北汽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仍然在积极与国际车企接触,满足于“换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彼时,像红旗、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发力,大规模的投入资金自研新能源技术,先后推出了一些比较不错的车型,在小范围内抢占了一定市场。后知后觉的北汽听到各大车企频频传来的突破喜讯后顿时有些坐不住了。依托着奔驰这棵“摇钱树”,北汽一出手便是“王炸”,直接把新能源市场掀了个底朝天。
当时,掌舵北汽集团的徐和谊采用的战略相当简单粗暴,光是大资金铺货+渠道共享两招就拿下了全国大半的新能源市场。2009年成立我国首家独立运营、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北汽蓝谷,仅经4年的生产线建设,就已经可以进行大批量油改电生产。
2013-2019年,北汽新能源连续7年保持中国新能源销量第一。其中,2017年更是成为了北汽的高光时刻,力压比亚迪、特斯拉拿下了全球纯电汽车销量冠军。2018年,销量正式突破15万大关。
光是看数据,恐怕很多消费者都被这样的数字冲昏头脑,买电车的时候也是第一时间瞄准了北汽,但殊不知他们已经陷入了“高销量陷阱”。
虽然北汽公布出来的数据非常亮眼,但徐和谊却刻意隐瞒了一个事实。据相关资料显示,北汽2019年销售的15万辆新能源汽车里,卖给B端市场做网约车、出租车的就占了70%,真正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仅有三成。而且这三成里还出现了大量关于质量和续航的投诉。
而这段时间里,北汽高层只顾看着B端的“欣欣向荣”,完全忽略了对产品的打磨,仍然在大规模的进行油改电,生产出一些堪称工业垃圾的车型抢占市场。直到2020年,首款纯电专属平台BE21才问世。
但是为时已晚,曾经北汽的“小弟”比亚迪已经韬光养晦多年开始了绝地反击。同年3月29 日,比亚迪发布全新刀片电池,以一己之力颠覆了整个主流电池市场。凭借着积攒多年的口碑,销量直线飙涨,全年卖出了42万辆。
向前还是向后?
反观北汽,论坛中骂声一片,口碑已然崩塌。本着“一个号坏了就再练一个的原则“,北汽联手华为和麦格纳下重金做出了极狐,但信任却难以再度建立。从2020年到2021年,北汽蓝谷两年亏损超117亿。
目前北汽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奔驰,集团整体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B端市场接近饱和,自主阵营缺乏竞争力,世界上销量不错的车企几乎都锁死了自主技术,曾经的合资路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现在的北汽手握的流动现金越来越少,对于旗下车型的设计以及品控愈发不上心,BJ系列车型以及极狐也是备受吐槽。
知嘹说
曾经国内纯电领域的“头号玩家”却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属实是让人有些唏嘘,也难怪比亚迪不愿将其罗列到中国汽车史当中。回溯过往,入选的车企无不在为各个自研领域作出贡献,从燃油到纯电平台,推动着汽车行业不断向前。像北汽这样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靠合资投机起家、不思进取的车企即便放进历史,恐怕也会被消费者们吐槽质疑吧。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