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揭牌
(资料图片)
8月26日上午,雨后的新郑市裴李岗村一片清新,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新郑工作站正式揭牌,同时裴李岗遗址考古标本室揭牌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及新郑市有关领导等参加揭牌仪式。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区西北约7.5公里的新村镇裴李岗村西侧岗地上,双洎河经遗址西侧自北向南折流向东,在这里形成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之上,高出河床约30米。在遗址居岗地中部,根据最新调查掌握遗址面积可达6万平方米。裴李岗遗址曾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了一批典型器物:小口双耳壶、三足壶、三足钵、深腹罐、鼎、碗、钵、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及绿松石、石珠、骨笄等。另外还发现有猪、羊、鹿和其它小动物骨骼,以及梅核、酸枣核、核桃壳等植物果核。根据大量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碳化果壳样本进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8200-77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
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和裴李岗文化的确认,解决了仰韶文化的来源问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裴李岗遗址开启了新一轮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捷报频传。除了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还发现了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的考古遗存,大大扩展了裴李岗遗址的文化内涵,将裴李岗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向前延伸至距今约1.2-2.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填补了遗址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重大空白,取得了显著突破。裴李岗遗址成为我省继灵井许昌人遗址、淅川坑南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之后第四处既有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又有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的重要古遗址,对于推动探索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目前常年在河南工作的队伍就有7支,充分显示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河南考古的重视,也凸显了河南省对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的支持。裴李岗遗址考古工作站的建成,对于推动遗址文化内涵挖掘、加快考古资料整理、开展考古研学活动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非常重要。当前,正在积极推动裴李岗遗址考古大棚、裴李岗墓葬区保护展示利用、裴李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裴李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我省一处印证“一万年文化史”“中华文明早期起源阶段”的重要历史文化地标,为实现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目标,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贡献更多力量。
揭牌仪式后,有关领导专家参观考察了裴李岗遗址标本室,这里展出了裴李岗遗址新出土的文物标本。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介绍说,裴李岗遗址是我省非常重要的大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之前的一段空白。在新郑工作站、裴李岗考古标本室筹建的过程中,河南博物院捐助了文物展柜。河南博物院作为全国重点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办展经验,今后还将为考古标本陈列室的陈展工作给予支持。
“工作站成立以后,我们考古工作队在新郑就有了’家’,未来新发掘的文物也都将由当地博物馆收藏展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各个阶段遗址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见证了中国百年考古学史的发轫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就率先在河南省扎下考古之根。第一工作队自1979年成立之初,首先发掘的就是裴李岗遗址。如今四十余年过去,我们重又回到这里,持续探索中原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并有幸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新突破。工作站和标本室的建立,必将为裴李岗遗址今后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出土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遗址展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要建设好、使用好工作站,使之成为全院考古工作站的示范和标杆;要充分发掘考古成果,为裴李岗遗址考古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参考;要创新人才培养,让考古工作站成为培养、训练考古人才的基地;要强化展示利用,让裴李岗遗址成为文旅融合、文物“活”起来的典范案例。”陈星灿掷地有声地说道。
记者 杨宜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