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药”知道
龚灵红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一、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系统的疾病,一般起病于青年或中年,患者会出现精神系统的不协调,表现出对现实的感知障碍和思维的异常。比如幻听、幻视、思维迟缓、妄想、情感淡漠、行为冲动等。药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但精神分裂症易复发、致残率高,药物治疗需要维持足够的疗程。本文将从药学角度出发对精神分裂症的用药知识进行解读。
【资料图】
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影响。如高压的工作状态、不和谐的社交关系、破裂的家庭关系等,这些因素容易使多愁善感的人群自身压力变大,容易患病。
2.生化神经因素。研究发现,精神分裂患者其体内的中枢多巴胺系统会发生病变和损伤。如果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信息传递障碍,导致大脑不能正常工作。
3.个性因素。有研究指出,性格内向、孤僻的群体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最主要的因素。调查表明,有精神分裂症家庭遗传史的患者,比正常人群发病率高,精神分裂症先证者一级亲属平均患病率:父母为5.6%、兄弟姐妹为10.1%、子女为12.8%,均高于一般人群(0.9%)。
三、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原理
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不明,目前大致有以下几个假说。一是认为是脑内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导致,二是认为是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三是认为和5-羟色胺代谢异常有关。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原理都是从这几方面入手,阻断或激发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调节中枢谷氨酸功能,拮抗5-羟色胺等。
四、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按照抗精神病类药物先后顺序可分为典型的精神病药和非典型的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氯丙嗪属于低效价药物,能阻断脑内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它的作用比较广泛,还能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受体,它还用于镇吐、降温、躁狂症、顽固性呃逆等。它的不良反应较多,有口干、浑身乏力、椎体外系反应、食欲下降、嗜睡、震颤、运动迟缓、中毒性肝损伤、泌乳素增加、上腹部不适、心慌气短、血压偏低等。
氟哌啶醇,它能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促进多巴胺的转换而发挥作用。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溢乳、过敏性皮疹等,用药期间需关注肝功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奥氮平和利培酮等。
奥氮平作为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1996年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其半衰期长,一日只需服用一次。奥氮平作用也较广泛,能作用于脑内多巴胺D2受体和大脑皮质前额叶、边缘叶五羟色胺5-HT2A和多巴胺D3受体,选择性地减少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放电。孕妇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治疗依从性较好,椎体外系反应较少。服用奥氮平后需注意从卧位起立时不能太快,需慢慢起床以免引起心律变化、头晕、昏厥等。它还可能导致高胆固醇、高血糖、体重增加。
利培酮能与5-HT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用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和伴发的抑郁症状等。它有效剂量小、用药方便。相对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不良反应是较大剂量可能出现的锥体外系反应,头晕、闭经、溢乳和性功能障碍,15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等。它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2受体非完全拮抗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对月经和体重几乎没有影响,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主要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焦虑、失眠等。
五、注意事项
1.服用此类药物需遵循医生建议,按照处方用药,不可随意增减用量,也不可随意停药。
2.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等,需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4.药物治疗可能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患者要保持耐心和信心。
5.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结合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疾病,药物治疗在其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于不同患者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患者和家属必须与医生密切合作,遵循医嘱,及时汇报病情变化,以便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治疗方案。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我们仍需在药物治疗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