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如何有“研”又有“学”
□本报记者 曹萍
到博物馆沉浸式探寻中华文明,走进山水间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在革命圣地聆听红色故事、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进入暑期,跟着天气一起升温的,还有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研学活动应该如何发挥育人作用?如何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8月初,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
研学活动的本质是育人
“我终于印好了一页,原来以前人们是这样印书的,真是不容易。”近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活动上,一名小学生刚体验了活字印刷,便兴奋地展示着成果,手上还沾着墨汁。
在这次为期3天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参观了博物馆,还学习了礼乐文化、印刷术的发展、卯榫工艺等,并亲自动手实践,成为一名“小匠人”。
“在古色古香的博物馆里,既能玩,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家长们都觉得这个活动值得参加。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教育活动,作为‘知行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方式,它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与活动。”河南大学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陈楠说,通过研学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独立自主的意识,激发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课程是研学活动的灵魂
今年暑假期间研学游火热背后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些所谓的研学游停留在走马观花、只游不学上,忙于赶行程、打卡景点;还有的缺乏实践性,止步于“看”“听”。
“课程是研学活动的灵魂,真正的研学活动一定要精心设计定位精准、主题细化的课程,同时在研学导师指导下突出实践性。”陈楠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亲自去探究、体验,研学后要有评价和反馈机制。
目前,研学活动主要有这样几种组织形式:由学校组织,由旅行社或研学旅行公司、校外培训机构组织,或由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举办。
今年暑假,洛阳博物馆推出了“小小讲解员”、研学“剧本杀”等活动,河南省自然博物馆则策划了豫西寻踪记“双考古”——文物+化石科考之旅、云台山之旅等,还有研学机构组织的省外研学游,都受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追捧”。
专业人才是良性发展的关键
这几天,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胡涵钰心情特别好,再过几天就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海洋强国青岛行”活动,他内心充满期待。
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校长郭淑红介绍:“学校和研学机构合作,将带着孩子们走进中国海洋大学等,通过科技探索和国防教育之旅,增强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出发前,学校老师和研学机构老师一起进行多次教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课程、流程等,并配置“双导师”,希望大家真正能“不虚此行”。
“研学活动一定是以育人为目的,所以好的研学设计、指导老师非常重要,不同于普通导游,需要更多懂教育的专业人才。”郭淑红说。
2019年,教育部增补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高职专业,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是全国首批招生院校。
“这个专业希望培养‘旅游+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小学生认知特性和身心特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真正担负起育人责任的研学旅行人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负责人陈凌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