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文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倡议筑牢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根基
(相关资料图)
倡议筑牢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根基(主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鹏禹
文献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基石。为深化和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研究,近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本次研讨会分大会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和会议总结等单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的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方法进行了深度讨论,内容涉及作家笔名、书信、日记、作品版本、研究资料、年谱、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档案、数字文献、集外文、回忆录、手稿、底本、生平史料等方面。会议论文汇为两大册,计80余万字。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助理、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曹现强提到,山东大学中文学科素有重视文献的传统,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具有赓续传统、传承学脉的意味,同时也是助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现当代文学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李怡、魏建、郭娟、黄发有等专家学者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做了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陈子善、黄万华、程光炜、沈卫威、高玉、方长安、王风、张均等学者分享了研究心得。陈子善围绕姜德明书话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并强调应重视民间非专业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贡献;黄万华立足多年来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经验,对多重史料视域下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程光炜分享了几则邓友梅集外文,并对这些材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予以阐释;沈卫威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工作与发现,重点介绍了对郭沫若未刊信函102封的释读。
与会专家认为,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首先要有扎实、厚重且独立的史料准备。应当重视作家手稿、底本、档案、域外文献等稀见文献的开掘和阐释。同时注意对日记、书信等私人史料进行辨伪和考证。随着媒介与网络技术的革新,也应对史料进行数字化整理与保存,关注数字文献研究。还有专家提出,应结合文献的版本变异、具体语境,与作家的文学观念相互参证,进而推进文学史研究。